闭眼→睁眼→检查完成!无痛胃肠镜,怕痛星人福音!
来源:徐州和平医院 发布时间:2025-09-16 浏览次数:
国家癌症中心2025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全国胃癌的年发病人数超过35万,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;死亡人数超过26万人,位列恶性肿瘤第3位。如何做到预防和早期发现?胃肠镜检查是关键!它不仅是消化道健康的“照妖镜”,更是预防中晚期癌症的最强防线!
但是,很多人都不愿意主动做胃镜或肠镜检查,因为检查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恶心、呕吐、腹胀及腹痛等不适,让许多人谈“镜”色变,望“镜”生畏。
随着社会的进步,舒适化医疗技术应运而生。从普通胃肠镜到无痛胃肠镜,这一变化,既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与依从性,也利于开展胃肠肿瘤的早诊早治。目前,我院已全面开展无痛胃肠镜技术。
通过注射适当的镇痛和(或)镇静药物,患者在数秒内进入浅睡眠状态,检查全程无感知,医生也能更从容地观察病灶,提高早癌检出率。截至2024年,我国无痛胃肠镜普及率已超65%,早期胃癌、肠癌诊断率较十年前提升40%。
严格禁食:检查前6-8小时禁食,2小时禁水(具体遵医嘱),避免麻醉后胃内容物反流。
肠道清洁:肠镜检查需提前服用清肠药,确保肠道无残留物。
麻醉评估:告知医生过敏史、慢性病(如高血压、心脏病)、是否怀孕等信息。
胃肠外科吕孝鹏主任为患者进行术前问诊与评估
静脉麻醉:麻醉医生通过留置针注入药物,约30秒后患者进入睡眠状态。
全程监护:麻醉医生实时监测心率、血压、血氧饱和度,确保安全。
检查操作:内镜医生轻柔插入内镜,细致观察消化道黏膜,发现息肉可直接切除或取样活检。
检查结束后5-10分钟患者自然苏醒。医生会向您展示拍摄到的内部照片,并解释检查结果。
注意事项:24小时内避免驾车、高空作业或签署重要文件(麻醉可能短暂影响判断力)。
1、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的人群。比如有上腹痛、腹胀、饱胀,有反酸、嗳气,或者是有大便习惯或性状的改变等。
2、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。无论男女,均应做一次胃肠镜检查。如有阳性发现(溃疡、息肉等),在做完治疗后均应定期复查。
3、有食管癌、胃癌、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可将初检年龄提前到30岁至35岁。
4、有不良生活习惯:抽烟、喝酒、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或大鱼大肉,喜吃腌制食品和烧烤,工作压力大、经常熬夜。
5、 在普通常规体检时发现大便隐血阳性,或者是肿瘤标志物的升高,特别是癌胚抗原升高,都需要尽快做胃肠镜进行排查。
做无痛胃肠镜检查需要家属陪同,
请提前做好安排。
静脉麻醉后迅速入睡,全程无感知、无记忆,醒来如睡了个短觉。尤其适合咽反射敏感、耐受差、儿童及老人。
镇静状态下胃肠蠕动减慢,黏膜充分暴露,医生可清晰观察微小病变(如0.2cm的早期癌变); 患者无挣扎干扰,医生操作更稳,高清晰度、高分辨率、检查无死角。研究显示,无痛状态下早期胃癌检出率提升至94%以上。
单次麻醉下可同步完成胃镜和肠镜,仅收一次麻醉费用; 若发现息肉、早癌等,可直接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(如息肉电切、止血),避免二次麻醉痛苦。
普通胃肠镜因痛苦,约30%患者拒绝检查,延误病情。而无痛技术显著提升依从性,尤其适合: 恐惧疼痛或既往检查失败者; 需定期复查人群(如息肉术后、慢性肠炎);4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的早癌筛查。
麻醉不良反应率低于0.1%,术中由麻醉医生实时监护,降低因疼痛引发的呕吐、误吸或心血管意外风险;严格术前评估(心电图、凝血功能等),排除严重心肺疾病、孕妇等禁忌人群。
当然,医学并不是100%完美的科学,它也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。比如,推药的地方有点疼,推药后几分钟胸口出现发红,醒来后有点不舒服,一般会有点头晕,像喝醉了酒,症状短时间内就会有好转,但不能开车,少部分人会有头痛、恶心呕吐、非常兴奋。
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胃肠健康,从一场舒适的“内部之旅”开始吧!
吕孝鹏
主任医师
★ 徐州和平医院特聘胃肠外科专家
★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
★ 江苏省普外科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
★ 江苏省抗癌协会胃肠肿瘤第一届MD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
★ 江苏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(连三届)
★ 江苏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委员(连三届)
擅长诊疗: 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诊治,尤其擅长消化道出血、胃食管反流病、消化性溃疡、消化不良、炎症性肠病、肝胆、胰腺等疾病的诊治;能够熟练开展胃肠息肉内镜下切除、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治疗等
李 潇
主治医师
★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
★ 曾就职于河南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
★ 河南省健康促进会胃肠分会委员
擅长诊疗: 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诊治,尤其擅长消化道出血、胃食管反流病、消化性溃疡、消化不良、炎症性肠病、肝胆、胰腺等疾病的诊治;能够熟练开展胃肠息肉内镜下切除、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治疗等。
【特别声明】依据国务院《关于促进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"发展的意见》,实施健康解答和网络挂号服务。此公众号作为徐州和平妇产医院内部专业资料,不用于盈利推广!所更新内容主要方便日常临床交流与探讨,由于医学的严谨性,所有内容仅供临床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最终建议,具体诊疗以面诊医生为准。
